在油田开发过程中,回注水处理是维持地层压力、提高采收率的关键环节。碎屑岩油藏因具有孔隙结构复杂、渗透率差异显著等特点,对回注水水质的要求更为严格。水质不合格可能导致地层堵塞、腐蚀设备或加剧微生物滋生,直接影响油田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。因此,建立科学的水质检测体系,精准把控悬浮物含量、微生物活性、化学物质浓度等核心指标,是保障回注水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技术支撑。
碎屑岩油藏回注水检测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:
1. 悬浮物含量:通过重量法或激光粒度分析法测定,要求粒径中值≤2μm,浓度低于5mg/L,以防止孔隙堵塞;
2. 含油量检测:采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或紫外荧光法,目标值≤10mg/L,避免油膜干扰渗流;
3. 微生物指标:包括SRB(硫酸盐还原菌)、TGB(腐生菌)等,需通过培养基培养法或ATP生物荧光法控制菌落数≤10²-10³个/mL;
4. 腐蚀性参数
检测工作严格遵循SY/T 5329-2022《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》标准:
• 取样阶段:按GB/T 12999规范执行多点等比例混合取样,确保样本代表性;
• 前处理:采用0.45μm滤膜预过滤,配合离心分离(3000r/min,15min)去除大颗粒杂质;
• 仪器分析:组合使用ICP-OES(元素分析)、HPLC(有机污染物检测)、流式细胞仪(微生物快速检测)等设备;
• 数据校核:建立实验室间比对机制,应用稳健统计法进行异常值剔除。
当前主要执行标准包括:
• API RP 45《油气田水分析推荐规程》
• GB 8978-1996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
• Q/SH 0658-2020《油田回注水处理技术规范》
实施过程中应建立三级质控体系:每日进行仪器校准与空白试验,每周开展标准物质验证,每月完成实验室能力验证,确保检测结果误差率≤5%。